这问题涵盖的范围太大了,从军史上来说首先声明: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没有准将军衔!其将官只分为一级上将(大将)、兵种上将(共八个兵种)、中将和少将,当然了,上面还有陆军元帅和戈胖子的“帝国元帅”军衔,这是比较清楚的。
(电影桥里面的霍夫曼上校)
但是武装党卫军倒确实有“准将”军衔,它对应的普通(下属)党卫队军衔是:党卫队区队长。在党卫队独有的军衔体系中,从上往下分别是全国领袖(约等于陆军元帅)、全国总指挥(一级上将或称为大将)、全国副总指挥(上将)、地区总队长(中将)、旅队长(少将)等五档高级别军衔。
再以下则有党卫队区队长、旗队长以及什么突击队大中小队长了,后面的咱先不管,之前多有专答。重点就是区队长和旗队长这两级,基本对应武装党卫军野战部队的“准将”和“上校”,也有文章将区队长对应为“大校”,这就不太合适了,因为国防军没有大校军衔,而德军走的是西式军衔的路子,还是定位“准将”更准确些。
(施季利茨旗队长剧照)
在党卫队内部军衔标识中,区分准将和上校的方法很简单,上校(旗队长)的领章是一片大的橡数叶,而准将(区队长)则为一大一小两片橡树叶。再以上就是旅队长(少将)三片橡树叶、地区总队长(中将)三片橡树叶缀一颗星、副总指挥(上将)三片橡树叶缀两颗星、总指挥(一级上将或大将)三片橡树叶缀三颗星。
二战德军军衔标识设计的比较“缺德”,它领章和肩牌上星的数量,比我们传统认知少了一颗。比如少尉肩牌无星、中尉肩牌一星、少校肩牌无星、中校肩牌一星,所以武装党卫军上校的野战军服上,肩牌就是两颗星。虽然准将肩牌也是两颗星,但是上校(旗队长)肩章的滚边是黄色的,而准将(区队长)肩章的滚边是红色的。
(施季利茨剧照)
另外,如果所穿制服不适合佩戴肩章,党卫军军官们还可以在制服衣袖上使用一种黑底绿色横条标志,高级军官则是位于橡树叶图案中的横条。其中武装党卫军上校是两片叶子三道条,准将则是两片叶子四道条,所以从领章、肩章以及标志上,还是比较容易区分这两档军衔的。比如《春天的十七个瞬间》的施季利茨、《桥》里面的霍夫曼,这都是武装党卫军上校(旗队长),而施季利茨的上级舒伦堡则是旅队长(少将)。
要注意武装党卫军上校及以上军官左右领章是对称的衔级章,而中校以下官兵的符号是“双银色闪电”,其他的“党卫志愿师”、“武装党卫师”的中校以下官兵的符号则是各师的“师徽”。隶属普通(下属)党卫队中,“盖世太保”中级长官以下人员右领章是空板,“骷髅部队”(不是骷髅师啊,而是专门的集中营看守部队)的右领章是令人不寒而栗的“骷髅头”。
(党卫队区队长、准将)
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军衔设置为六等20级,战后东德的军衔设置仿苏为七等27级,也没有准将军衔,即元帅、大将、上将、中将和少将五档高级军衔。但是西德国防军走的是英美的路子,确实设置了准将军衔,共设五等24级,其中的将官分为上将、中将、少将、准将四档,两德统一后执行了西德军衔,因此现在的德国军队是存在准将军衔的。
西式军衔的区分则比较简单,上校肩章镶银白色四角星(三颗),下部饰银白色花冠,准将肩章镶金黄色四角星(一颗),下部饰金黄色花冠,这基本就归于现代的军衔标识惯例了,还是容易辨认的。二战期间德军还有个“总参勤务上校”的军衔,比如刺杀希特勒的施道芬贝格就是,之前已有专答,就不重复了。
(党卫队区队长、武装党卫军准将)
现行的德国军队军衔继承原联邦德国,也就是西德的军衔体系,基本和西方军衔体系相同,设有“准将”军衔,德国人脑回路在军衔标识设计上,异于别国,喜欢少一颗星的设计风格,在这套标识中,校级、将级标识里,没有出现,按一般传统识别方法识别即可,最简单就是看肩章,一个是校官肩章和将官肩章本身就很好区分,然后上校三星,准将一星也不可能弄错。
所以这个问题问的不够严谨,但应该就是问的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军衔标识,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体系比较复杂,宽泛一点说在二战战败之前,德国上推到普鲁士时代开始,基本就一直是军国主义国家,加上近代欧洲社会发展里的一些新行业定位,近代德国连铁路、邮政都算在军队体系当中的。而众所周知的二战德国,还有个纳粹军队体系,我也看了一下别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,都提到关于党卫队的军衔标识,不过没有提到里面一个重要区分,党卫队分武装党卫队,也就是党卫军。以及党卫队,大家提到的都是党卫队的军衔识别,严格的说,党卫队没有准将衔,只是有一个相当于准将衔的区队长级别。
党卫军不同,党卫军就跟军队一样有一套明确的军衔体系,其中也明确设有准将衔,而不是党卫队那种什么旅队长、区队长、旗队长之类的是似而非的“相当于”某某衔的标识,最扯蛋的也就是党卫队旅队长和区队长,也就是相当于准将和上校衔的区分,光靠肩章的话,会让人绝望的,得凑近了上去数上面的橡树叶子,准将多一片小叶子。国防军军衔体系里,海军设有准将衔,那个准将和上校的肩章完全没区别,得看衣服袖子上的袖章标,其中准将多一条细杠,要命的是德国人在袖章横杠设计上,差不多两寸宽的粗杠好分,细杠有细杠和超细杠,除非熟悉整套标识,否则这条细杠就够为难人的。党卫军的肩章星都是两星,不过准将章钮是金色,上校肩钮是银色,准将章滚金边,上校章滚红边。
我自己不知道那里看到过,很不确定的有个模糊印象,戈林的空军似乎也有过准将衔,我也查找过资料,没找到线索,不知道是自己记错了,还是空军这个衔出现的过于昙花一现。总之,二战时期德国人军衔设计理念里,这个准将和上校军衔设计,会不会故意尽量模糊二者之间的差异,用来暗示两者差别不大?!反正跟我惯常以为军衔设计就该简单明了,易于识别的观念不同。所以我觉得德国人这种设计,就是不愿意底下的士兵很容易区别这两个级别?或者就是暗示、警告准将先生:你还不是真正的将军?!
二战时期德国的国防军序列里,陆军和空军没有设置准将军衔,而海军则设有准将军衔,这一点就很容易区分了。
海军准将与上校的袖章军衔标志很容易区分,准将是一道宽杠,上校是四道细杠,肩章上的标志,准将与上校一样,麻花辫上两颗星,所以要区分准将与上校,主要看袖章。
党卫队及武装党卫队(党卫军)里有一个对应准将的级别,叫地区队长,它的级别比上校高一级,但又比少将低一级,按西方军衔体系就是准将,按东方军衔体系也可以称为大校,反正它就叫党卫队区队长,至于怎么翻译,见仁见智。
党卫队区队长(准将)与旗队长(上校)的区别在领章上,准将的领章是两片橡叶,上校领章只有一片橡叶。至于这两个级别的肩章,完全一样,也是麻花辫上两颗星,区别还是要看领章。
需要注意,区分二战德国的军衔,一定要把我们脑子里那种“三星是上、二星是中、一星是少”的习惯性思维抛开。德军的肩章始终少一颗星,少将少校少尉的肩章上都是光板,没有星,中将中校中尉肩章上只有一颗星,上将上校上尉的肩章上都是两颗星。
如果要详细了解二战德国的军衔,请点开我的用户名,在“文章”里查看很多资料。
图一,海军元帅到少将的军衔。
图二,海军上校到少校。
图三,ss区队长(准将)领章。
图四,ss旗队长(上校)领章。
图五,ss大将到上校肩章。
图六,上校和准将肩章,都是银色麻花两颗星。
谢邀,首先得说一下,德国的陆军和空军是没有准将军衔的。只有海军中有类似于准将的军衔。叫做Kommodore(科莫多,德语Stabsoffizier Rang)。
如果说军衔的图案的话,那么是这个样子的:金色扣子银色带子两颗金星
比这个军衔低一级的上校军衔是这样的:
最明显的去看就是扣子的颜色不一样
一个是金色扣子(将官)一个是银色扣子(校官)。
而比海军准将再高一级的少将军衔的图案是这样的:
整体的扣子和装饰带都是金色的。但是要注意,少将的军衔上是没有星星的。
金扣金带有一颗星星的是德国中将,这点和很多国家不一样。
“准将(科莫多)”这个军衔实际上是纳粹德国海军在军衔系统上后来追加的,其实还是和管理的人员有关。
在一战结束后二战开始前的几年间,德国受到《凡尔赛条约》的限制是不能拥有排水量6000吨以上的巡洋舰的,而2000-3000吨的驱逐舰又特别不堪用。于是德国就贴着合约的边缘建造了一系列的轻巡洋舰。 例如埃姆登号标准排水量5300吨,其实埃姆登号经过设计在满载排水量的时候可以达到6990吨。
这种吨位的船在纳粹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中其实还建造了不少呢!但是这种船的成员大约是700人上下,比一般海军上校管理的驱逐舰(2000-3000吨级,500人)要多,又比海军少将所管理的巡洋舰(1000人左右)要少。
于是就只好在上校和少将之间增加一个军衔 海军准将了。
还以埃姆登号为例,从建造到除役它经历了17任舰长,其中KzS是海军少将,而FK则是准将了。
KzS Kurt Foerster:15.10.1925 – Sep 1928
FK / KzS von Arnauld de la Periére:Sep 1928 – Okt 1930
FK / KzS Witthoeft-Emden:Okt 1930 – Mar 1932
FK Werner Graßmann:Mar 1932 – Apr 1933
FK Karl Dönitz:Sep 1934 – Sep 1935
KzS Johannes Bachmann:Sep 1935 – Aug 1936
KzS Walter Lohmann:Aug 1936 – Juni 1937
FK / KzS Leopold Bürkner:Jul 1937 – Jun 1938
KzS Paul Wever:Jun 1938 – May 1939
KzS Werner Lange:May 1939 – 26.08.1940
KzS Hans Mirow:27.08.1940 – Jul 1942
KzS Friedirch Schmitt:Jul 1942 – Sep 1943
KzS Hans Hengist:Sep 1943 – Feb 1944
FK / KzS Hans-Eberhard Meisner:Mar 1944 – Jan 1945
KzS Wolfgang Kähler:Jan 1945 – Apr 1945
FK Wickmann:Mar 1945 – Apr 1945
在上面名册里面你也可以看到很多 FK/KzS 的标记这是当时是准将单人舰长,在舰长期间晋升的记录,当然了,晋升到海军少将后,很快这些舰长就调任了。
军衔作为现代军队的重要标志之一,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。在15世纪以前,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军队只有官衔,而官衔并没有把军队中的士兵纳入到等级体系当中。
15世纪后的一部分欧洲国家,例如意大利,法国等,率先在军队中普及了军衔制度,也是从整个时候开始,底层的士兵也开始分等级了,至此之后,军衔开始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普及,并且成为了现代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等级体系制度。
要说到哪一个国家的军衔最容易让人混淆,让人难以分辨,那么二战时期的德国是当仁不让的。二战时期德国的军衔制度相对其他国家更为复杂,尤其是上校和准将这两个军衔,一般难以区分,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?
一、二战德国两大武装力量,分别有自己的军衔体系
造成二战时期德国军衔系统混乱,并且难以区分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在二战时期,德国拥有两套相对独立的军衔体系,分别适用于两大武装力量,这两大武装力量分别是国防军和党卫军。
当时德国的国防军,海陆空的将级军衔分别有四种:大将,上将,中将和少将。其中上将还有具体兵种的细化,仅仅是陆军的上将,就分为步兵,骑兵,装甲兵,工程兵等八种。所以在最初的国防军军衔系统中,是没有准将这一军衔的。
那么为什么还要说德国的上校和准将军衔难以区分呢?其实是因为在后来,国防军中的海军,又独立于空军,陆军,增设了一个准将军衔,也就是说德国国防军到后来只有海军才有准将的军衔,其他军种则是没有的。
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虽然海军设立了准将军衔,但是并没有为准将军衔重新设计新的肩章,而是沿用了上校的肩章,样式都是装饰带上,搭配着两颗四角星,二者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在袖章上,上校是四条杠加一颗星,而准将是一条杠加一颗星。不过因为袖章上的区别也并不明显,所以在区分两种军衔的时候很容易混淆。
既然二者的军衔差别并不大,当时德国也没有为准将重新设计肩章,那国防海军又为什么要单独设立这个军衔呢?实际上国防海军的准将军衔,是为了军队级别需要而设立的。
在一战德国战败之后,被迫签订了《凡尔赛条约》,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国不允许有6000吨以上排水量的巡洋舰,可以使用2000-3000吨的驱逐舰。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恢复与发展,德国开始打擦边球,在不违反条约的情况下,建造了一大批5000吨左右的轻型巡洋舰。
在海军体系中,重型巡洋舰,战列舰等舰船,船员的规模在1000人以上,舰长的军衔普遍是少将,而超过6000吨的驱逐舰,舰长大多是中校和上校,介于两者之间的轻型巡洋舰,船员人数在700人左右,轻型巡洋舰的舰长要介于上校和少将之间,在这样的背景下,德国海军设立了准将军衔,以此来担任轻型巡洋舰舰长的职位。
二、党卫军的军衔划分更加详细,但是并没有准将军衔
党卫军作为二战德国的另一支武装力量,所使用的军衔体系和国防军完全不同。
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党卫军并不能算是一支军队,而是一支准军事化的部队。因为和国防军有所区别,所以使用的等级体系,也有别于将,校,尉的称呼方式。
党卫军中最高级别的军衔是全国领袖,依次往下分别有指挥,总队长,突击队大队长,突击队中队长,小队长等等。所以在党卫军中,其实并没有准将,上校这种称谓方法,不过按照等级进行排序,也是可以和上校,准将军衔进行对比的。
在党卫军中的旅队长和区队长,其实就是准将和上校之间的区分。相比起国防海军的对比来说,党卫军的对比难度会更让人崩溃。如果光靠肩章要区分清旅队长和区队长的区别,需要一片一片地数清楚肩章上的橡树叶,从橡树叶的数量上来看,准将的树叶只比上校多一片叶子。相比起看肩章来说,党卫军区分两者看肩扣会更加直观容易一些。准将的肩扣是金色的,而上校则是银色的。
总的来看二战德国的准将和上校军衔难以区分,第一是因为当时德国有两套军衔等级体系,第二是国防军的准将军衔,是为了适应轻型巡洋舰而后加进去的,肩章并没有进行重新设计。对于党卫军而言,压根儿就没有准将和上校的说法,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明确区分了。
感谢邀请!二战时期,德国军队分为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,其中国防军分为陆海空,其军衔为6等20级(海军除外):
元帅
大将、上将、中将、少将;
上校、中校、少校;
大尉、上尉、中尉、少尉;
军士长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;
上等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、三等兵。
德军将官大将为三颗星、上将两颗星、中将一颗星、少将无星。我们一般将其翻译为上将、中将、少将、准将。实际上,德国国防军的陆军和空军是没有准将军衔的,只有德国海军有准将军衔。
二战时期德国海军的将官分为:大将、上将、中将、少将、准将五级,校官分为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级。其中海军军官岸上勤务服准将和上校的军衔都是一样的,二者都是银色固定纽和SS带,中间两颗星;只有海军军官常服上的袖章军衔能够区分:准将是一条黄色粗杠加一颗星,上校是四条黄色细杠加一颗星。
SS和海军有准将。海军是银线金星(两颗)SS是银线三星。其实有好几种说法。比如说SS准将与上校肩章一样。海军是金线等等。SS还有一种区别方法。上校领章一片叶子。准将两片叶子
注:图文无关
二战时期,德国的武装力量由陆军、海军、空军、党卫军、宪兵和警察部队所组成,其中,宪兵的最高军衔为少将,校官和尉官与其他军种基本等同;党卫军以职务名称为军衔等级,比如旅队长可视作相当于陆军、空军的少将军衔。
德国军队的军衔,就其总体而言,有元帅;将官:一级上将(也可称大将)、上将、中将、少将;校官:上校、中校、少校;尉官:上尉、中尉、少尉;士官:一级上士、二级上士、中士;军士:一级下士、二级下士;士兵:上等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、三等兵、上等列兵、列兵,总共7等22级所组成。
军衔的设置,本身是用来方便识别军人在军中的地位,但德国的军衔堪称非常混乱,外界不容易识别,跨军种估计德国人自己也搞不清楚。
原因就是德国搞了两套相对独立的军衔体系,分别适用于陆海空国防军和党卫军两大武装力量,尤其是党卫军的军衔非专业研究的人员,即便资深军迷都搞不清楚。
元帅的设置中,有陆军元帅、海军元帅,但是空军除了空军元帅以外,另外还设立了帝国元帅,授予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,战时德国帝国元帅,只有戈林一人独享,也是唯一的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。
海陆空的将官,军衔分别有4种:大将(一级上将),上将,中将和少将。其中上将还有具体兵种的细化,仅陆军的上将,就分为步兵、炮兵、骑兵、工兵、山地兵、装甲兵、通讯兵、工程兵等8个兵种上将。
准将军衔,在德国武装力量中,是比较特殊的存在,陆军、空军中都没有设置准将,但是德国海军却专门设立准将军衔,海军将官包括海军大将、海军上将、海军中将、海军少将、海军准将。
德国海军,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,在海军上校军衔之上,海军少将军衔之下,专门设置了海军准将这个军衔。
让外界感到不可思议的是,虽然德国海军设置了准将军衔,但却并没有为准将军衔重新设计新的肩章。
德国海军准将仍然沿用了海军上校的肩章,样式都是装饰带上,搭配着两颗四角星,二者之间唯一的区别,是能够在袖章上体现出来的。
也即上校袖章是四条细杠加一颗星,而准将是一条粗杠加一颗星;但由于袖章上的区别,也并不十分明显,因此在区分海军上校和海军准将时,这两种军衔是非常容易混淆的。
二战前夕,德国突破了《凡尔赛条约》的制约,为海军专门建造了一批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,为了要将这批舰长与驱逐舰中校、上校舰长,以及战列舰、袖珍战列舰、战列巡洋舰、重型巡洋舰的少将舰长区别开来,就在战前设置了海军准将军衔。
二战时期德国党卫军的军衔自成一系,与德国国防军的绝大多数都是有相应对称的,但是称呼并不相同。
德国党卫军上校的军衔正式称呼为旗队长,对应于国防军衔就是上校。军衔标志是领章上有一片橡树叶,肩章是银版编织穗底上两颗银色四角星。
德国党卫军准将正式称呼为党卫军旅队长,德国国防军中没有相对应军衔。军衔标志是领章上有两片像树叶子,肩章是银版编织穗底上两颗银色四角星。
前苏联电视连续剧《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》中苏联特工施季里茨就是党卫军上校领章上一片橡树叶,而他的直接上级舒伦堡是党卫军准将也就是党卫军旅队长。领章上是两片橡树叶子。
数星星